在中印边境局势趋缓与特朗普政府关税施压的双重背景下,印度正重新评估对华经济政策。《印度快报》等媒体报道显示,印度政府计划通过放宽投资限制、调整关税等措施,试图在美中博弈中寻求平衡。这一策略既是应对美国压力的权宜之计,也折射出印度对华经济关系的深层需求。
一、美国关税施压:印度转向中国的直接动因
特朗普政府近期要求印度取消高关税政策,否则将于4月2日起对印度商品征收“对等关税”。这一威胁迫使印度重新审视其贸易布局:
制造业困境:印度本土制造业难以承接美国商品涌入带来的冲击,例如汽车零部件、电子产品等领域可能被美国企业垄断。
战略对冲需求:印度试图通过改善对华关系,增加与美国谈判筹码。例如恢复SHEIN等中国应用运营、放宽中国投资限制,向美释放“替代选项”信号。
二、中印经济互补性:印度难以割舍的合作基础
即便在边境冲突期间,中国仍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,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200亿美元。合作潜力体现在:
1. 产业链互补:印度手机制造业80%的零部件依赖中国进口,中国投资可助力“印度制造”战略。例如OPPO、vivo在印工厂带动当地20万就业。
2. 逆差平衡需求: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630亿美元,放宽中国投资可引入资金与技术,例如Reliance Retail与SHEIN的合作模式。
3. 国际协作空间:双方在金砖国家、亚投行等机制下的合作,共同推动非西方经济秩序构建。
三、印度政策调整:从“限制”到“选择性开放”
印度拟推出的松绑措施包括:
签证便利化:恢复中国学者、商务人士签证,可能参考中国对东盟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(已吸引880万人次入境)。
关税调整:降低电子产品、化工原料等关键领域关税,例如光伏组件关税或从40%降至20%。
投资门槛降低:允许中国企业与印度本土伙伴合资,重点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(如塔塔电力与中企合作建设太阳能电站)。
四、挑战与机遇并存
1. 信任赤字:印度此前打压小米、vivo等中企,冻结资产超7亿美元,导致中企对印投资意愿下降至2019年水平的30%。
2. 基建短板:印度物流成本占GDP 14%(中国为6%),铁路运力不足制约中企供应链布局。
3. 战略摇摆风险:印度若仅将中国视为“临时避风港”,而非长期合作伙伴,可能错失产业升级机遇。例如越南通过深度嵌入中国产业链,电子出口额5年增长400%。
五、地缘启示:多极格局中的中小国生存之道
印度的策略调整揭示出全球南方国家的典型困境——在美中博弈中寻求“动态平衡”。意大利总统近期批评美国关税政策“扭曲全球市场”,与印度的行动形成呼应,表明单极霸权体系正遭遇广泛抵制。若印度能把握机遇,或将开辟“经济上联华、安全上联美”的第三条道路,但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解决内部结构性矛盾,如提升基建水平(印度铁路事故率是中国的8倍)、完善法律透明度等。
结语:中印关系的回暖窗口,既是地缘压力催生的产物,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必然。正如印度《电线报》创始人维努所言:“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下,改善对华关系不是选择,而是生存必需。” 这一转变或将重塑亚洲经济版图,但其长远影响仍需观察印度能否超越零和思维,真正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。